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“無形良田”
- 發布時間:2021-11-01 08:50:36
- 來源:光明網-《光明日報》
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“無形良田”
——中央農辦負責人就《糧食節約行動方案》答記者問
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
近日,中辦、國辦印發《糧食節約行動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,中央農辦負責人就有關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。
問:《方案》出臺有何背景和意義?
答: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節糧減損工作,強調要采取綜合措施降低糧食損耗浪費,堅決剎住浪費糧食的不良風氣。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加大厲行節約、反對食品浪費工作力度,取得積極成效。但要看到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,全產業鏈節糧減損的任務仍相當繁重。
當前,我國糧食需求剛性增長,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,糧食增面積、提產量的難度越來越大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,氣候變化影響日益加劇,保障糧食供應鏈穩定難度加大,全球瀕臨嚴重糧食危機。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,開展糧食節約行動,減少糧食損失浪費,具有重大意義。一是節糧減損有助于穩產保供,強化糧食安全。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,每年全球糧食從生產到零售全環節損失約占世界糧食產量的14%。這個損失降低1個百分點,就相當于增產2700多萬噸糧食,夠7000萬人吃一年。《方案》聚焦全鏈條多環節開展節糧減損行動,相當于增加了糧食有效供給的“無形良田”,為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開辟了重要途徑。二是節糧減損有助于減排降碳,實現綠色發展。開展節糧減損不僅可以節地節水、節肥節藥,還能保護生態、減排降碳,助力碳達峰碳中和,實現綠色發展、可持續發展。三是節糧減損有助于傳承傳統美德,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節糧減損,不僅對傳承中華民族的勤儉節約美德具有重要意義,還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導向作用。
問:《方案》的目標要求是什么?
答:《方案》強調,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堅持系統治理、依法治理、長效治理,堅持黨委領導、政府主導、行業引導、公眾參與,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,強化剛性制度約束,推動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約減損取得實效,為加快構建更高層次、更高質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奠定堅實基礎。
結合“十四五”規劃目標任務,《方案》明確提出到2025年,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糧減損舉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,推動節糧減損取得更加明顯成效,節糧減損制度體系、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基本建立,常態長效治理機制基本健全,“光盤行動”深入開展,食品浪費問題得到有效遏制,節約糧食、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。
問:《方案》制定了哪些創新性的措施?
答:《方案》在充分吸收中辦、國辦印發的《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》和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》等政策法規文件精神基礎上,重點強化全鏈條、行動感和科技創新三個方面的創新性措施。一是突出全鏈條,強化綜合施策。瞄準糧食生產、儲存、運輸、加工、消費等各環節,綜合施策配套銜接。從生產源頭管控、儲運環節減損、加工利用水平提升到餐飲消費遏制等方面作出系統安排,構建了“產儲運加消”全鏈條減損體系。二是突出行動感,強化執行落地。《方案》明確了節糧減損的目標,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扎實的硬舉措和新任務,以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的方式促進節糧減損工作落實落細落地。三是突出科技創新,強化技術減損。《方案》將“大力推進節糧減損科技創新”單獨成節,從生產技術支撐、儲運減損關鍵技術提質升級、糧食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水平提升等方面部署了更加具體、更加細化的舉措,使節糧減損工作從“軟要求”向“硬支撐”轉變。
問:《方案》提出了哪些針對性舉措?
答:《方案》重點圍繞糧食生產、儲存、運輸、加工、消費等環節存在的損失浪費問題,提出了節糧減損的針對性舉措。
在生產環節,針對播種粗放、收割機械精細化程度不夠、農機農藝不配套、機手操作不規范等問題,《方案》提出兩個方面舉措。一方面要推進農業節約用種,加快選育節種宜機品種,加大先進適用精量播種機等研發推廣力度,集成推廣水稻工廠化集中育秧、玉米單粒精播、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等關鍵技術;另一方面要推進糧食精細收獲,制定修訂水稻、玉米、小麥、大豆機收減損技術指導規范,提升應急搶種搶收裝備和應急服務供給能力,提高機手規范操作能力,減少田間地頭收獲損耗。
在儲存環節,針對倉儲設施老化陳舊、倉容缺口大、倉儲設施不足以及農戶儲糧損失大等問題,《方案》明確了三個方面的舉措。一要改善糧食產后烘干條件,將糧食烘干成套設施裝備納入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范圍,鼓勵產糧大縣推進環保烘干設施應用,并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、糧食企業、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等為農戶提供糧食烘干服務。二要支持引導農戶科學儲糧,加強農戶科學儲糧技術培訓和服務,開展不同規模、不同區域農戶儲糧裝具選型及示范應用。三要推進倉儲設施節約減損,鼓勵開展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和綠色儲糧標準化試點,升級修繕老舊倉房,推動糧倉設施分類分級和規范管理等。
在運輸環節,針對專業化糧食運輸車輛裝備應用不足、標準化運輸程度不高、拋灑遺漏等問題,《方案》明確了三個方面的舉措。一要完善運輸基礎設施和裝備,建設鐵路專用線、專用碼頭、散糧中轉及配套設施,推廣糧食“四散化”設備,發展糧食集裝箱公鐵水多式聯運。二要健全農村糧食物流服務網絡,完善農村交通運輸網絡。三要開展物流標準化示范,發展規范化、標準化、信息化散糧運輸服務體系,開展多式聯運高效物流銜接技術示范。
在加工環節,針對糧食過度加工造成的出品率降低、營養成分損失和浪費問題,《方案》明確了三個方面的舉措。一要提高糧油加工轉化率,如制定修訂口糧、食用油加工標準,提升糧食加工行業數字化管理水平。二要加強飼料糧減量替代。三要加強糧食資源綜合利用,有效利用糧油加工副產物生產食用產品、功能物質及工業制品。
在餐飲消費環節,針對商業餐飲、公共食堂和家庭飲食等領域浪費問題,《方案》從餐飲行業、單位食堂、公務活動、學校、家庭以及個人等不同環節不同主體分別進行制度規范約束、強化監督檢查力度,開展消費理念引導,堅決遏制“舌尖上的浪費”。
問:有效遏制餐飲消費環節浪費應如何發力?
答:為將消費環節減少浪費工作落實落細,鞏固好遏制餐飲浪費的良好勢頭,《方案》在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》基礎上,分環節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具體部署。一是加強餐飲行業經營行為管理。完善餐飲行業反食品浪費制度規范,鼓勵引導餐飲服務經營者主動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,主動提供“小份菜”“小份飯”等服務。二是落實單位食堂反食品浪費管理責任。鼓勵采取預約用餐、按量配餐、小份供餐、按需補餐等方式,科學采購和使用食材。抓好機關食堂用餐節約,實施機關食堂反食品浪費工作成效評估和通報制度。三是加強公務活動用餐節約。切實加強公務接待、會議、培訓等公務活動用餐管理。按照健康、節約要求,科學合理安排飯菜數量,原則上實行自助餐。四是建立健全學校餐飲節約管理長效機制。落實中小學、幼兒園集中用餐陪餐制度,培養學生勤儉節約、杜絕浪費的良好飲食習慣。五是減少家庭和個人食品浪費。加強公眾營養膳食科普知識宣傳,倡導營養均衡、科學文明的飲食習慣。六是推進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。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、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等方式,支持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,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。
問:如何確保節糧減損落到實處,見到成效?
答:節糧減損,重在行動。《方案》從組織領導、制度建設、評估機制、執行監管上協同發力,確保節糧減損落到實處、見到成效。一是加強組織領導。將節糧減損工作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,堅持黨政同責。各牽頭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責,提出年度節糧減損目標任務和落實措施。二是完善制度標準。強化依法管糧節糧,全面落實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》,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。構建符合節糧減損要求、促進糧食節約的糧食全產業鏈標準、國家標準、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。三是建立調查評估機制。探索糧食損失浪費調查評估方法,建立糧食損失浪費評價標準。研究建立全鏈條糧食損失浪費評估指標體系,定期開展數據匯總和分析評估。四是加強監督管理。研究建立減少糧食損耗浪費的成效評估、通報、獎懲制度。建立部門監管、行業自律、社會監督等相結合的監管體系,綜合運用自查、抽查、核查等方式,持續開展常態化監管。